在与官办的记者公会较量中,他们占了上风,竟使得市政筹备处接受了他们送去的公函,限令记者公会停止活动,撤销注册,向新闻事业协进会登记……
周敦琬得知文强在长沙打开了新局面的消息,也从北平回到长沙,以周坚如之名担任了少年通讯社的内勤记者,不久又在新闻事业协进会中担任了秘书长,同文强一起投身于新的事业。
不了解当时情况的人,很难想象当时办报的艰难。
著名报人徐铸成在《报海旧闻》一书中写到他在1934年到长沙时所了解到的湖南《大公报》情况:
这张报纸经费极困难,全靠张平子艰苦支撑了多年,全编辑部只有他一人唱独角戏,此外,只有一个信差到各机关取稿兼收发并料理伙食。四版稿子,全由张平子一个人编辑,尽管主要靠剪子、浆糊,也要费些功夫。校对也由他一人包办。每天从早到晚,要工作十几个小时。
湖南《大公报》这样的大报尚且如此,可想而知,文强供职的小报《湖南建设日报》会是何种景况。
当年在长沙大西门与小西门之间,有一个叫藩城堤的地方,那里有一片占地约40余亩,一字排开的两进、二层、包括大小房间约30间的旧式建筑,它是文强的祖父在清光绪二十五年前后联合13县文姓头面人物集资建立起来的文氏世馆。建馆的目的是既便于13县文姓头面人物来省城聚会,又便于文氏子孙到省城入学寄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