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物质即是潜藏的诸物,如吾人所说,例如实际的火之物质即是潜藏的火,如此则不好亦正是潜藏的好。(《后物理学》一九○二)
所以在亚里士多德之哲学中,更无与“智慧”相反者。“诸物之次序,是天然中之可能的最好的”(亚里士多德《伦理学》第一章十节)。
(选自《人生哲学》,1926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)
情,欲
从性所发之事,程朱名之为情;情即性之已发。孟子说:“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”照朱子的讲法,仁是性,是未发,恻隐是情,是已发。未发之性不可见,但可于已发之情见之。朱子说:“有这性便发出这情。因这情,便见得这性。因今日有这情,便见得有这性。”又说:“性才发便是情,情有善恶,性则全善。”(《语类》卷五)
所谓“情有善恶”者,有两种意义。就一种意义说,由一某事物所有之某性发出之某事,总不能完全合乎其义理之性。其合乎多者是善,少者是不善或恶。若一某事物之某情,能完全合乎其义理之性,则此某事物即是完全的。自真际或实际之观点看,一切事物皆应使其情完全如其性,用王弼一句话说,即各应“性其情”。
就另一种意义说,由一某事物所有之辅性发出之情,与由其所有之正性发出之情或有冲突。其不冲突者是善;冲突者是不善或恶。例如从人所有之性发出之情,与由人之性发出之情或有冲突、其不冲突者是善,冲突者是不善或恶。朱子所谓“情有善恶”,是就此种意义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