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是动则病口苦,善太息,心胁痛不能转侧,甚则面微有尘,体无膏泽,足外反热,是为阳厥。
是主骨所生病者,头痛,颔痛,目锐眦痛,缺盆中肿痛,腋下肿,马刀侠瘿,汗出振寒,疟,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,小指次指不用。
为此诸病,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,热则疾之,寒则留之,陷下则灸之,不盛不虚,以经取之。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,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。
【译文】
当足少阳胆经的经气出现不正常的变化时,病人就会有口苦,常常叹气,胸胁部疼痛而导致身体无法转动等病状。病情严重时,病人还会出现面有灰尘之色,周身皮肤干燥,足外侧反觉发热等病状。这种病就是阳厥病。
由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主治的骨生之病,病症是头疼,颔部作痛,外眼角疼痛,缺盆中肿痛,腋下肿,腋下或颈部病发瘰疬,汗出而颤抖畏寒,疟疾,胸胁、肋部、大腿、膝盖等处的外侧以至小腿外侧、绝骨、外踝前等处作痛,胆经经脉运行所经过的各关节也都作痛,第四足趾无法动弹。
上述疾病在医治时,由经气充盛所导致的就要施以泻法,由经气缺乏所导致的就要施以补法;病性属热的就要采用速针法,病性属寒的就要采用留针法;属于阳气衰竭而导致脉道虚陷的,需施以灸法;不是由经气充盛所致,也不是由经气虚乏所致,而是由经气循行异常所致的,就可以从本经所属的腧穴着手治疗。由本经经气充盛而导致的疾病,病人人迎脉的脉象比寸口脉的大一倍;由本经经气虚乏而导致的疾病,病人人迎脉的脉象小于寸口脉的脉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