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许,现实中的每个班级都不可能是满分;也许,每个班主任都有这样那样的缺憾,但正是基于对理想班级的追求,每个班主任心中都点燃了一盏明灯,指引着自己向前的方向。
[案例1-2]
有一年中秋节,我同意了孩子们在教室里搞“Party”的要求。很快,教室里便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,由各种彩纸扎成的一只只创意别致的灯笼,高高挂在屋顶上;水果、蔬菜、月饼,甚至饼干、巧克力豆等,都被孩子们摆成一盘盘冷餐,大家互相品尝着,赞赏着……看着一张张年轻的笑脸,我被这种温馨、愉悦、无拘无束,像“家”一样的氛围感染和打动了。突然,一个疑问袭上我的心头:为什么没有教师的命令和训导,学生却在自觉不自觉中,主动地践行了班级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呢?问题的答案在我的脑海中也逐渐清晰起来:因为亲子之情,家庭天然地具有了满足儿童对安全感、依恋感、存在感需要的情境。我要建设这样一个班集体,让学生作为“家庭成员”,能感受自由、安全的集体心理氛围,能从班级集体情境中获得师生、生生高水平的情感支持,从而在承担集体责任中发现自己的价值,获得人格上的存在感。后来,我把这种能给学生提供高安全感、高依恋感、高存在感,具有“家”的某些特征的班级集体情境,称为班级“家”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