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识兴趣:经验的兴趣(自然科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地理等);思辨的兴趣(数学、逻辑、文法等);审美的兴趣(文学、唱歌、图画)。
同情的兴趣:同情的兴趣(外语——古典的和现代的,国语);社会的兴趣(历史、政治、法律等);宗教的兴趣(神学)。
当然,这种课程的划分是相对的,在激发儿童兴趣方面,它们是相互联系的,赫尔巴特称之为“联合点”。如语言既可以激发宗教的兴趣,也能引起思辨的兴趣;自然科学包括了经验的兴趣与思辨的兴趣。在赫氏看来,假如这些课程能够恰当地合作,那么它们将起到很大的作用,使青年人的智慧获得符合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方向。否则,仅仅从各种角度出发编制广泛的包括丰富学习内容的课程,对儿童的个性是没有什么帮助的。“人们常常以为各种学科,如自然、历史、地理等包括了对大众有益的知识,从中可以直接获得一些基本知识,这是根本不可能的。从中将会产生一种肤浅的认识,一种贪图安逸的风气和自以为博学的骄傲情绪。这些影响甚至会从思维上过渡到性格上。在此,多样性不仅压抑了彻底性——这正是长期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需的——而且也压制了愉悦轻松的气氛。”①